《用老祖宗的生命智慧构建生命事业》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承传体系,弘扬时代新风。”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树高叶茂,联于根系,无论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都根源于文化自信,都是从中华五千多年文明传承中走出来的。
一、传统文化迷局
我们对自身文化的认识存在严重的误区,有些人认为我们的文化落后,一提到中华传统文化就冠之于“封建”,把近代遭受列强欺凌的历史归咎于经济文化的落后。中国在现代化的过程当中付出了一样非常特殊的代价: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无用论这种意识形态里,背后是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
网络上曾经盛传过一个贴子:《十个被误传了千年的中国俗语》,过去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指的是法度不能约束高官,礼节不用对平民。其实这里的“上、下”为尊卑之意,原意为不会因为大夫之尊,就可以免除刑罚;不会因为是平民,就将他们排除在文明社会之外。“父母在,不远游。”古人也从来没有教过后人愚忠愚孝,父母在家就不出门,而是“游必有方”,告诉父母自己的去向,保持联系。
因为这些误解,我们曾经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潜在意识里这样相信过:现代的就是年轻的、就是美好的、就是健康的、就是向上的,传统的就是老朽的、就是腐败的、就是落后的、就是肮脏的。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我们反而丢失了过去简单物质条件下的安定和幸福。
二、中国人的生死观与传统文化的继承有关
殡葬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殡葬道德观念、殡葬道德和生命观的总和。其中既夹杂着恐惧和敬畏心理,更有着对新生的渴求和追求生命的永恒和不朽。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殡葬之所以在人类生活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也是因为人们在对祖先的怀念中,启发人文意识,使人们意识到自己从何而来,又勉励自己如何处世,是民众自我道德教育、人格提升的重要方式。民心安,则社会稳,陵园服务因此也是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环节。
生死问题实在是人类理智面临的尖锐挑战。对它的回答,是人们决定人生态度、人生目标,建立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的基石。我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导,中国人的死亡观也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被理解为“此生”都照顾不好,何谈照顾“来世”。回避死亡,注重当下的感性生活。缘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生死观的误解,避谈生死是中国人忌讳死亡、恐惧死亡的文化状态之一。所以,中国老百姓表面上乐观坦荡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对死亡的深深的悲哀和恐惧,因为“死”就意味着对“生”的彻底否定,意味着世俗生命之乐的彻底破灭,这对于注重现实的中国人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其实儒家对生死问题的看法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选择,是既可以鼓励人奋进,为社会做贡献,又给人带来宁静,减轻对生命的冷漠和死亡的恐惧。在他们看来:不轻生,不以死为苦。人活一天,就要做一天的事情,尽一天的责任,以努力追求实现“天下有道”的理想。要求人们务本求实,关注现实感性生命的愉悦,对生活负责,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于对生命社会价值的追寻,并用死后的声名远扬来激励人们生前努力于事业的开拓、道德人格的培育和践履。正确的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生死观的智慧,使人能正视死亡,从而更加珍视生命,树立正确的死亡观和人生观。儒家这种以道德价值为核心的死亡观,派生出积极入世、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以及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人生准则,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理想和规范,促使人们为国为民忠、孝、悌、友。
三、弘扬人文精神的“晋福古园”
在云南晋福古园的经营者们看来,陵园是生命故事的传承载体,它让传统文化当中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得以传扬与继承。通过陵园向世人传递生命文化的方式,教会人们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彼此尊重,永远奋进。
晋福古园位于昆明美丽滇池湖畔东南岸的晋宁区,是按照昆明市殡葬规划、经云南省民政厅批准的一家集白事服务、踏青观光、国学文化教育为一体的人文纪念园区。
山门入口的《天下第一福》,在写法上暗含“子、田、才、寿、福”五种字形,寓意“多子、多田、多才、多寿、多福”的中国传统五福文化。古滇文化纪念墙上,雕刻的云南最具代表性的《牛虎铜案》,彰显着晋福古园孝行天下,大爱无疆的文化理念,两边则刻画着古滇王国的祭祀、礼仪、狩猎等民俗场景,形象鲜活,让人仿佛置身于几千年前的云南大地上。百爱文化墙上形态各异的“爱”字,表达着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孝爱文化长廊”上的“十跪父母恩”,每一幅壁画都蕴含着一个故事,镌刻着一个个孝爱亲情的感动。《多姿民族 旖旎春城》用了在云南大地上繁衍生息的26个民族的图腾创建而成,而《大美云南 故土芬芳》则表现了石林、抚仙湖、元阳梯田等云南最具代表性的名胜风景。
昆明市晋宁区是古滇国的都邑,滇文化的发祥地,云南青铜文化的中心。自古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丰富的历史资源使得晋福古园能够充分地打造独特的人文景观。以“世界磷都”、“烟草之都”为主题建设的“青松礼赞”纪念园,由“行业大事年纪”和“功勋石”等景观组成,向云南的行业翘楚致敬。走近晋福,就仿佛在阅读云南人文历史的精彩篇章。人们在这里了解逝者的故事,并将其带入未来。
四、知死而生,践行中华传统生命智慧
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弱宗教国家,中国人神圣性表达的最基本方式就是祖先崇拜,陵园是我们和故人生命告别的地方,是最能体现中国人宗教性、神圣性的时刻。从宗教学的视角看,华夏大地上的一个个坟冢,其实就是中国人的教堂。避谈生死并不能让人们逃离生死轮回,应该重回传统文化智慧,通过沟通生死让人们更热爱生命,更懂得珍惜生活。死亡是一个结果,但是应该是有温度、品质的结果。死亡也是一个起点,生命的流逝其实是大自然更迭、生生不息的体现。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晋福古园的建设者们认为:文化的传承方式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我们需要文化传承的载体,这个载体是需要不断更新和变化的,传统“基因”保护和保存好,主要是核心的价值观要保护好。
“天地人和”的传统世界观将人置于天地之间,处于”和谐”与”平和”的世界之中。传承于古而宣扬于今,坚守”中庸”之道,更有”天时,地利,人和"之意。虽说传统“五福”中“长寿”排在第一位,一切生命的美好享受都要建立在长寿的基础上。“富贵、好德、康宁、善终”等关于福祉的祈愿说明了古人并非没有意识到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抗衡。人活得要高贵,保持乐观、内心安宁,活着的时候应努力尽自己的责任,那么当他离开人世的时候是不留遗憾、问心无愧的。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浮华的外物,以达观的态度对待万物便能够获得快乐的人生。一言以蔽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五福文化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生命观点。
从今年开始,晋福古园将立足本土文化,结合传统国学,并依据云南四季如春的气候特点,打造以“五福一心”为大格局的“国学文化园”、“天地人和”景观带,其中将包含易经、儒释道、诸子百家、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等国学经典。
“四季轮回”对应“天”,用自然花园的风格做为设计基础,布局上以迷宫的方式来体现四季的多处转折,也呼应出人生的生老病死与四季更迭一样,并将国学精粹中的唐诗、宋辞与24节气一一对应;“华夏千年”对应“地”,以时间为轴线,展示从文明开始即夏朝的建立,历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的国学大事件,展示国学文化发展历程和精典;“人生之路”对应“人”,对应人生的四季轮回——春耕、夏种、秋收、冬藏,表现人生当中或潜心学习、或立志奋斗或收获美满、或沉淀人生的各个阶段的国学人生价值观,同时以“志学、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等传统称谓对应各个阶段国学人生价值观中的“有所为有所不为”,以人生的四大生命礼仪——出生礼、冠礼、婚礼、寿礼作为重大景观节点,中间以多种的表现形式穿插人生各个阶段国学释义和生命礼仪。既表达了生命的自然轮回,同时也展现了中华文明
大美云南,大爱无疆。晋福古园以“有景可赏、有史可读、有情可寄”的文化建园理念,悄然完成了殡葬行业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为云南省的殡葬行业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受到省、市、区民政部门和广大市民的一致好评。
殡葬业作为最古老的民生福祉事业,事关国家社会稳定、社会习俗风尚、生态文明进步、文化传承弘扬。如何在中国传统智慧的观照下,构建中国现代生命事业,晋福古园已经走出了先行一步。坚持中国文化自信,才能推进殡葬先进文化为新时代殡葬事业发展服务,获得人们对深化殡葬改革的认同。
文/云南晋福古园 王丰